提起范仲淹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个年代还没背过《岳阳楼记》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人,估计也应该听过那句震铄古今,并将继续源远流长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不过大多数人对于范仲淹的了解,可能也就仅仅止于此了。
骆驼虽然当年能熟背《岳阳楼记》,但是对于范仲淹的认识,也不过是:他是一个官场失意,但又心忧天下的落魄文人。但是随着骆驼开始研究宋朝的历史,并看到有关范仲淹的资料时,我才发现自己对他是多么的不了解:
在骆驼的印象里,范仲淹本来是个非常命苦的孩子,因为他爹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只要记载有父亲早亡的名人,家道很少有不中落的,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著名诗圣杜甫等。
但是骆驼以前不知道的是,范仲淹也曾是官宦之后。他的祖上在唐朝时,出了不少高官,有市委书记(刺史),有军区司令(镇北将军),还有当朝宰辅……后来范家随着唐朝的覆亡开始没落,等到范仲淹的父亲一代时,范家在体制内的位置,已经基本上开始向临时工靠近,而且在范仲淹只有两岁时,他的父亲也因故去世。
范仲淹的母亲后来嫁给了一个姓朱的基层官员,范仲淹户籍上的名字也改成了朱说。在最初的日子里,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本来姓范,因此一家人过得也是其乐融融,但是后来有一次他在劝说朱氏同龄人不要奢侈浪费时,却被对方一句“我们花自己家钱和你有啥关系”给惊醒了。
后来他确认了自己的身世以后,开始离开朱家独自求学。因为缺少经济来源,所以他在求学的日子里,经常以粥代饭,而且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的学。不过功夫从来也不会辜负真正努力的人。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用户籍上的名字朱说顺利考取了功名,后来他又认祖归宗,改回了范姓。
想到相声大师郭德纲先生,也曾有过这么一段边吃粥边拼命的经历,骆驼想说:每个成功的人,一定都会有一段咬牙切齿的努力阶段。如果你已经成功了,但却没有经历这么一个阶段,那么说明你的成功还没达到顶峰,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那请不要抱怨其它,先想一下,你的努力是否已经真的拼尽了全力。
做官之后的范仲淹一共收获了四个称号,分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范仲淹之所以能被称为政治家,不是因为他在勾心斗角上胜人一筹,而是他在位时,所做的事对于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做过的事很多,骆驼不再一一列举,这里只提一件。王安石变法,相信有不少人在历史课本中都已经学过,但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是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在任时,大宋虽然在总收入上已经远超前朝(平均总收入要比唐朝至少高一倍)但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却步履维艰。这三座大山分别是“冗员”(一岗多人)、“冗兵”(兵多而不精)和“冗费”(花销巨大)。
造成前前两者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对前几朝的旧事历历在目,因此想通过分权,兵将不相习等办法来制约文臣武将,此外“燕云十六州”的缺失,也是宋朝不得不花重金养兵代替险关要隘的原因。此外,前两者也是第三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大宋每年的战争赔款,和各代皇帝的大兴土木也是“冗费”形成的原因之一。
在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大宋内部开始不断出现举旗造反的百姓,而大宋花钱买平安的软弱行为,也让外敌更加垂涎大宋的财富,因此辽和西夏等国经常挑起边衅,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以范仲淹为首的官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案。宋仁宗算是明君,因此拿到方案之后就开始布置实施。
但和所有改革一样,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改革,出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这群人的影响大都在“庙堂之上”,因此他们开始以各种理由中伤范仲淹等人,以图阻止改革。宋仁宗是明君,但是不是雄主,因此很快就招架不住,只好把仅运行了一年的新政废黜,而范仲淹等实行“庆历新政”的骨干也被迫离开中央。
虽然这次新政没能取得最终成功,但是它却为王安石的变法打下了基础。仅此一点,范仲淹就足以称得上是政治家。
宋朝时文官的地位普遍比武将高,因此文官参与战争的机会也普遍比前面的王朝要多,但是能能称得上“军事家”这三个字的,却并不多,那么范仲淹为何能拥有这个称呼呢?这还要从大宋的敌人说起,这个敌人不是大宋的老对手辽国,而是西北的“新贵”西夏。
西夏本来只是西北的一个小国,在李元昊称帝之前,一直都把大宋当带头大哥看待,但是李元昊公然称帝,就意味着西夏要和大宋硬刚了。而且在最初的两国交锋中,大宋竟然接连失利,仁宗在震惊之下,急忙调兵遣将奔赴西北,而范仲淹恰好就在其中。
范仲淹到任之后,并没有像一般的文臣监军一样只监督不做事,而是主动地“指手画脚”。当时的大宋为了防止武将坐大,所以要求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在作战时临时组建团队,而作战时也是生搬硬套。但是范仲淹却改变了这种惯例,亲自遴选出一部分兵将,然后让他们通过训练加强磨合,并在实际战场上,不再按“套路”出牌,而是大家不分高低贵贱轮番出阵。
在整个西夏和大宋的战场上,范仲淹亲自率领并训练的这支部队,很快就脱颖而出,后来宋仁宗一看这支部队战绩优异还亲自给这个部队一个番号,名为“康定军”。大家可以想一下,古往今来,有几个文官能打造出一支拥有自己番号的部队的,仅凭这一点,范仲淹就称得上是“军事家”。
而范仲淹的本事还不止于此,当时总领大宋军队和西夏作战的,是一个叫夏竦的人(也是牛人一个),但当时夏竦的军事策略范仲淹并不认可。后来夏竦因为指挥作战被撤职,而范仲淹却因为局部战绩优异而获得仁宗信任,再后来李元昊之所以又向大宋献上膝盖,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宋军才用了范仲淹的做战方略。后世文武双全的毛主席也曾夸他“文武双全”。
其实范仲淹的事迹写到这,他能在死后获得“文正”这个谥号中的“诺贝尔”(文正是所有谥号中最顶级的,且没有之一)就已经名副其实了,但范仲淹的优秀还远不止于此,因为他还有两个称号咱们没有解释。
有关范仲淹“文学家”的这个称号,其实有一篇《岳阳楼记》就已经能说得过去了,不过他能获得文学家这个称号,却并不是仅靠这一篇文章,也不是他的诗词歌赋以及书法,而是他在世时,曾影响了之后的文风。在他之前,宋朝的文风偏于“娱乐”,而范仲淹的文风则是“实用”为主,而他又是文坛领袖,所以他的文风对当时及以后的文风影响很大。
因此骆驼认为,他之所以能被称为“文学家”,不是光指他的作品优异,更是表彰他在文学风气上的引领之功。
咱们最后要说的,是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教育家”,骆驼窃以为,这个称号才是范仲淹的称号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这里的教育家虽然有范仲淹教书育人的意思在里面(范仲淹曾多次在各地兴办学堂,并亲自教授学生学业,他创办的苏州府学,不光在当时有东南学宫之首之称,而在这个校址上,历经千年也学校未断,今天的苏州中学就是在当年的地址上新建的)。
但骆驼认为,范仲淹之所以被“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创办了多少学校,教授了多少弟子,也不仅仅是他对儒学的贡献有多大,而是他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字“言传身教”。言就不用说了,我们单说他的“身教”。
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气节,范仲淹做文官时,敢于直接顶撞“临朝听政”的太后刘娥,并不畏生死地向刘娥提出,要她把权力还给皇帝。(这一段大家可以看下电视剧《青云乐》,《大宋宫词》可能不会演这一段)范仲淹带兵时,又敢公然反对总指挥夏竦;
他所做的这些事,每一样都可能会要了他的身家性命,但是他却没有退让,因为他在任时,经常针砭时政,硬刚那些不称职的高官,所以他经常被贬黜,因此他的朋友劝他要低调一点,但是他却说自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他临终之前,他虽然自己生活困顿,但是在最后的《遗表》中,他也只说公事,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身后事……
范仲淹之所以能被称为“教育家”,是一位他自始至终,都做到了一个文人应有的样子,他的哪一段事迹也都足以为后人最表率,他就是“师”的标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新闻 » 范仲淹有多牛?硬怼太后刘娥,谥号力压整个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