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中水镇上寨村,有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别的家庭,一家三代“组团”戍边西藏,用军人的本色和忠诚,书写着别样的红色传承和家国情怀。
第一代的豪情——“消灭一个够本,消灭俩个赚了”
爷爷王开友今年90岁,一个红色小本子被他悉心珍藏了67年。
这是王开友的兵役证书,是他保家卫国的见证。在证书左边写有时任国防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的签名。
轻抚着证书,王开友说,人老了,很多往事都已模糊,但那段在雪域高原的岁月总历历在目。
1952年,19岁的王开友背上行囊,响应祖国号召进军西藏。去之前,他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解放西藏的战斗会很艰苦,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抵达拉萨,保卫西藏,誓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进藏没有路,就一边修路一边进军;没有房子,就住帐篷,一个班住一个帐篷;每天都是急行军,天还没亮就出发,哪里有土匪就往哪里打。”岁月洗礼,王开友头发花白,身材不再挺拔,但说起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眼眸晶亮。
当问到怕不怕打仗时,王开友充满豪情壮志地说:“消灭一个够本,消灭俩个赚了,就是要保卫国家。”
第二代的追随——“为国守边防,退役不褪色”
军旅生涯的淬炼与熏陶,造就了王开友的忠诚与血性。这也一直熏陶着儿子王波,为国戍边上雪原的梦想早已种在他心头。
但王波的入伍历程一波三折,第一次征兵时因意外崴脚,未能如愿。直到第二次征兵,他才成功入伍,最终被分配到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成为一名高原卫士。
皮肤黝黑、嘴唇干裂、发际线后移,去到日喀则后,王波模样大变。“头发变少没关系,责任没有少。”回想起戍边生活时,王波说:“为祖国守边防,我特别自豪,一辈子也不会后悔。”
脱下军装后,王波回到地方,在当地派出所联防队工作,在一次追捕行动中,犯罪嫌疑人突然掏出匕首乱刺,王波上前阻止,由于躲闪不及被刺伤,但仍负伤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后来,王波在村里做了10余年支书,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村里各项建设发展活动,团结领导村两委强力推动各项工作,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继续发扬军人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带领村民发展致富。
第三代的接力——“超越是最好的传承”
爷爷的铁血丹心,叔叔的矢志不渝,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戍边新一代”王应学。2014年,王应学入伍,在西藏服役,成为一名侦察兵。
2022年,王应学直面国际军事竞赛的挑战,各国参赛队围绕“人工岩壁结组攀登”等15个课目展开比拼。在冲刺阶段,海拔上升至5640余米,王应学和战友即将登顶,雪深天寒,山高崖险,积雪已淹没大腿,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王应学走在队伍最前面,他踩踏出雪窝以便战友行走,中途观察到战友体力不支,便主动帮其负重,最终他们这支队伍率先登顶。
挥洒汗水,苦练本领,超越是最好的传承。从军10年,王应学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2016年8月至2022年8月,先后四次赴俄罗斯参加“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分别获得团体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王家第四个穿上军装的是00后王强,2019年,王强接过家族保家卫国的“接力棒”,奔赴西藏那曲,成为一名步枪手。
第一次在冰天雪地里练射击,天气太冷导致王强手指僵硬,动作做不到位,成绩不理想。王强心想,“过去条件更苦,爷爷和爸爸都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于是王强咬牙苦练据枪、瞄靶,不服输的韧劲,高强度的训练,让他的射击成绩也愈发优异。
三代从军,军魂长存。在这个有着军人优良传统的家庭里,祖孙三代四人从军,在雪域高原广袤边疆留下铿锵坚实的足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欧阳海南汪韵
编辑蒋孟娇
二审程星
三审田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解码“高原兵”】祖孙三代四个兵 接续戍边上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