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幸观赏了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的《剧·汇》剧本朗读会,既惊喜,又颇为感动。这是一次戏剧专业创作者与素人戏剧爱好者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互动式艺术传播的特色。
《剧·汇》演出超出我们对常规剧本朗读会及学生社团戏剧节目的预期,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表演及舞台呈现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难能可贵的是,演员主要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
《剧·汇》是戏剧公众教育与传播的探索。从传统的专业编剧创作,依靠专业团体演出,演给观众看,转变为让素人参与、体验戏剧创作过程。本次《剧·汇》就是让高校艺术专业的师生,全程参与到策划、创编、舞台设计、排练到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一份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体验,也让专业戏剧创作者能够与大众充分交流,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本次《剧·汇》剧本朗读会的主题包含“古今中外”四个板块,即《传习录》《云边小卖部》《红高粱》《三体》。
在舞台呈现形式上也有许多亮眼之处。不同于普通的剧本朗读会,《剧·汇》寓“读”于“演”。用音乐演唱、演奏、灯光舞美、多媒体等形式,来烘托突出一些重要的大段的舞台独白,或人物对白。不同艺术表演形式进行混搭,有机融合,使舞台呈现形式多样,新颖活泼。《传习录》是话剧与京剧的呼应互文,不同艺术样式互补,产生艺术张力;《云边有个小卖部》化繁为简,以情动人注重生活细节表现;《红高粱》则将音乐演唱、演奏的抒情与话剧的叙事性有机融合;《三体》则具有现代音乐剧形式,颇具黑色幽默风格。
由专业编导表演人士给予相应的艺术指导品质把控,又充分发挥素人的创造性与创作热情,使素人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提升戏剧表演的艺术水平。同时让观看《剧·汇》演出的观众,体会到戏剧表演与创编、并非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普通人也有机会参与创作,生发出观赏戏剧与参与表演的兴趣,达到一种戏剧公众普及与传播的良性互动。
抗战期间,剧作家熊佛西曾避难贵阳,为贵阳业余戏剧人指导排演话剧《家》,成为贵州戏剧史上的一段佳话。希望《剧·汇》常办常新,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戏剧文化品牌。
文/卢慧彬
编辑/邱奕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陈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艺评|《剧·汇》剧本朗读会 :戏剧教育传播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