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中国莆田SOS儿童村:让每个孩子成长亦成才□本报记者陈汉儿通讯员游晓璐何远征
位于中国莆田SOS儿童村内的首个孤弃儿童养护中心陈君星摄
莆田SOS儿童村的孩子们在户外场地上快乐运动。孙春娟摄
特教教室里,老师在指导孩子简单的读写。游晓璐摄
绿树环绕的儿童村家庭别墅游晓璐摄核心提示不同年纪不同遭遇的孩子们,带着对亲情的渴望、对世界的探索,搬进一个新的大家庭。对他们来说,这里是全新人生的起点,是迈向社会的通道,更是孩提时代不可或缺的温暖归宿。
中国SOS儿童村是我国政府和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合作的救助孤儿的公益机构。中国莆田SOS儿童村建于2000年,是我国第7个SOS儿童村。24年来,已有304名失去父母和家庭关爱的少年儿童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出,踏上新的人生轨迹。他们之中,考入名校、事业有成的不在少数。得益于儿童村的庇护,这些孩子重获关爱,学会自强,逐渐拥有正常的人生并顺利走上社会。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本报记者为你讲述中国莆田SOS儿童村里的那些人与事。
“爱是相互融入,也是相互成就”第三次走进儿童村,面貌又有更新。
儿童村坐落于延寿溪畔,红砖院墙,绿意掩映,平添了一丝隐逸之气。没有高层建筑,庄园式的布局风格,开阔又鲜活。
迎面可见的,是一个篮球场,连着乒乓球场、足球场和一处配有健身设施的休闲场地。这里是孩子们最爱的活动场地之一——每个周末的早晨,他们早早洗漱、穿戴整齐,翘首等待兴趣班老师前来,跑步、足球、篮球是人气最高的课外项目。
事实上,儿童村并非一个村子,而是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打造的一个成长聚居地。2020年,根据民政部儿童福利司要求,儿童村进行了全面的机构改革。改革后,中国莆田SOS儿童村整合全市儿童福利机构职责职能,转为为孤弃儿童、困境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型福利机构,实行健康儿童家庭居住、残障儿童集中居住“双轨制”。
在这里,他们有爱心“妈妈”、学生管理员、养护员的照料陪伴,不论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升学,他们都能享受到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支持保障。同时,村内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团队料理,所用食材皆由麦德龙超市直送,给予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与足够的营养。
穿过片片绿荫,是联排独栋的红砖小别墅,前后还圈出了一小片花圃、一畦菜地,所植品类各不相同。抬眼望去,阳台上晾着大大小小不同款式的衣裤,以儿童村园服、学校校服为主。
据中国莆田SOS儿童村村长助理叶汉舜介绍,目前园里有127个孩子,主要为18岁以内的学龄阶段儿童,他们基本来自当地或周边城市,其中年纪最小的仅不到3岁。
受成长经历影响,这里的孩子普遍更早独立、自理能力更强,也更懂事内敛。“从小‘妈妈’就教他们自己洗衣叠被、整理内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以便尽早自立于社会。”叶汉舜说。
已经在儿童村工作了20个年头的叶汉舜,曾先后在莆田二中、四中任职,他十分关注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
面对一群来自不同地方、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如何建立信任、搭建情感连接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叶汉舜也在思考。在他看来,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离不开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正如中国SOS儿童村所倡导的——“让每个孩子拥有有爱的家”。
“实际上,儿童村不单单是给这些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一个住所,更承担着正确引导、正面影响、正向塑形的重要教育责任。”叶汉舜说。来到儿童村的第一年,他发现村里的孩子仅能享受就近入学的学费减免政策,但周边并无多少优质教育资源,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多次走访教育部门,争取到莆田第二中学学费全免的就学优惠。不仅如此,叶汉舜还要求儿童村干部一对一挂钩“问题儿童”,牵头解决“妈妈”们解决不了的难题,将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嵌入对孩子的日常关爱服务中。
“莆田SOS儿童村作为全国4个地级市儿童村之一,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十分重视,改革后,我们融合得很好。”叶汉舜坦言道,“就像我们和村里的孩子一样,这些年,既是一个情感融入的过程,也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多年来,莆田SOS儿童村坚持“家庭养育、分类管理”模式,针对性地为儿童提供最适宜的照料方式。面对残障儿童,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征,建立医护人员、护理员和孩子“二对一”的结对照料关系,提供24小时医疗护理服务;对于健全儿童,则采用“家庭养育”模式,交由村里6个“职业妈妈”和5个学生管理员进行抚育,为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回归家庭打下基础。
建村以来,先后有100多名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院校,200多人顺利实现就业。“我们是全国‘零犯罪’儿童村。从儿童村走出去的孩子,坚韧自强,遵纪守法,工作学习都比较努力,很多孩子还经常回来看望我们。”叶汉舜欣慰地说,“这说明我们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用爱去滋养曾经经历过风雨的孩子”在儿童村8号家庭门前,左右各种着一株枇杷树和一株芒果树。这是许绍丽和孩子们在儿童村开村那年种下的,如今,果树亭亭如盖,许绍丽带过的20多名孩子,也都长大了。
许绍丽是莆田SOS儿童村最早入村的一批“职业妈妈”,1975年出生的她曾是莆田市秀屿区的一名小学教师。1997年,她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则SOS儿童村的公益广告,片中,诸多无所依托的孤儿在儿童村“妈妈”的照护下得以快乐生长,许绍丽深受触动。2000年,她在当地报纸上读到莆田SOS儿童村开村的报道,3年前埋下的火种再次被点燃。“我想去儿童村当‘妈妈’。”于是,她拿着报纸找家人商量。
彼时,全国儿童村招收“职业妈妈”的要求是未婚未育或离异无子、愿意全身心投入养育工作的年轻女性。“你才25岁,如果去儿童村当‘妈妈’,怕会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许绍丽的家人表示反对。为了打消许绍丽的念头,家人还带着她去莆田SOS儿童村实地走了一趟。
“没想到,这一趟让我更加想来儿童村了。”许绍丽回忆道,“那是2000年5月,新建好的儿童村有连片的绿色草地和10多幢红色房子,一些孩子已经住了进来,他们纯真的眼神特别感染我,这里有一种大家庭的氛围。”很快,许绍丽顶住压力,辞去稳定的工作,带着行囊走进了儿童村。
1990年出生的林晨是她来村后带的首批孩子之一。“第一次见到她,人瘦瘦小小,梳着两个马尾辫,不怎么说话。”许绍丽回忆道。
她想快些把孩子的心焐热。原本不会下厨的许绍丽,每日对照食谱,变着花样做餐食,事无巨细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
“我刚来村里时,成绩不算好。‘妈妈’跟我说,读书可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好的出路。这句话我铭记至今。”林晨回忆道。
入村后,在许绍丽的影响下,林晨开始发奋读书。每天下了课,许绍丽都会辅导孩子们的作业,林晨的成绩也开始突飞猛进,四年级后一直稳定在年段前列。
“我想给村里的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只要肯努力,儿童村的孩子一样可以很优秀。”林晨说。
初三时,担心林晨在学校吃得不够好,许绍丽每天骑着自行车,将亲手做的午饭送至校门口,那段时间,同学们都羡慕林晨有个手艺极好的勤快“妈妈”。
儿童村的孩子,也是被“富养”长大的。为了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成长成才,莆田SOS儿童村联系市青少年宫,为孩子们提供音乐、绘画、写作等各类才艺辅导班。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林晨便选择了学习古筝,每逢周末,许绍丽风雨无阻地接送林晨学习往返。初中时,林晨已考过古筝十级。
不仅如此,闲暇时间,许绍丽还常常带着孩子们采收蔬菜、花生、地瓜。“儿童村内有菜地,每个家庭都有一块‘责任田’。劳动让孩子们学会珍惜,我相信这样的经历会滋养孩子的一生。”许绍丽说。
2006年,林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莆田第一中学。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她以选调生的身份参加工作。“10岁开始我就在儿童村长大,一路见证着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其间收获了很多关爱。现在我也从事和少年儿童相关的工作,希望能尽一份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林晨说。
现在,不论工作再忙,周末林晨都尽量带着儿子回“娘家”。儿童村对她来说,始终是家一样的存在。“我儿子很喜欢来村里,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村二代’了。”林晨笑道。回“娘家”后,她还常常帮忙分担许绍丽的工作,为弟弟妹妹们辅导功课。
荣升为“外婆”的许绍丽明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她将入住儿童村为所有“职业妈妈”安排的精装周转房。为解决改革前单身“职业妈妈”的后顾之忧,除了住房保障,她们还有退休收入,可以享受医疗费用全部报销的优惠政策。
“我的理想,就是用爱去滋养曾经经历过风雨的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许绍丽说,自己也算是实现了当初的“职业理想”。
“受过帮助,也想帮助别人”初次见到黄李宝,他腼腆地带着笑走来,瘦瘦高高的身子,穿着合体的短袖校服。
黄李宝来自仙游县度尾镇湘溪村,自幼与外婆相依为命,小学五年级时入住莆田SOS儿童村,目前在莆田第二中学就读。他成绩不错,基本稳定在年段前百名。
“外婆长年靠做手工辛苦抚养我,那年因心脏手术住院,再也没有办法照顾我,村里就帮我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说这些话的时候,黄李宝的眼眶泛红。
黄李宝记忆里的度尾老家,山明水净,春天漫山的野花晕染出一块块明艳的色泽,自己和外婆的家都浸润在一片山水诗画之中。年幼时的黄李宝一度以为,“度尾镇就是全世界”。
外婆的因病入院,彻底改变了黄李宝的人生走向。
“外婆住院后我就辍学了。整天饥一顿饱一顿,度日如年。如果没有儿童村的话,不敢想象我现在会在哪里、会是什么样。”黄李宝述说着自己的那段少时“漂流记”。
经过一番曲折,2019年8月的一个夏夜,黄李宝的三叔公领着他来到了位于莆田市中心的SOS儿童村。那天夜里,从未见过的城市高楼、璀璨霓虹至今深深烙刻在黄李宝脑海里,“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
黄李宝住在莆田SOS儿童村4号家庭。他的“妈妈”李莉,是山东泰安宁阳人,性格爽朗,家里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兄弟姐妹一共7人。每天大家同吃同睡,起床、叠被、早读……第一年他就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做各种家务,尤其喜欢拖地。黄李宝坦言,在这里,他头一回体验到衣食无忧的快乐集体生活。
儿童村里有项特殊的奖励政策,在村参加户外劳动、家庭大扫除以及在校参与竞赛、考试获得的奖状,可以换取“爱心积分”,用于兑换超市购物金。“我月考考了班级第一,这样的成绩可以直接得10分,相当于50元钱。”黄李宝说,他会给外婆买一些她没见过的东西,比如沐浴露、洗发水,不同口味的奶粉、燕麦片,还有免手洗拖把。
懂事的黄李宝,如今是学校志愿者协会的一员,考场布置、爱心义卖、敬老院活动……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我受了别人这么多帮助,当然也要去帮助别人。”黄李宝说,自己想尽可能多参加一些与社会接轨的活动,争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谈及短期人生规划,黄李宝告诉记者,自己想报考厦门大学,不想离外婆太远,会努力陪伴她安享晚年。
残障孤儿的成长乐园临近中午。莆田SOS儿童村幼儿园的绿草坪上,孩子们正伴随着老师的口令舒展跳跃,他们在为儿童节排练节目。
每年“六一”,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大家可以扮成可爱的小动物,穿上统一的演出服,做喜欢的游戏,还会收到小礼物。
6岁的旺辰是个可爱拘谨的小男孩,他在队伍里专注地跟着老师做动作,反应速度稍慢。他有轻微的智力障碍,但乖巧又努力。
旺辰来自儿童村内一个特殊的大家庭——2023年底,莆田SOS儿童村开放了全国儿童村首个孤弃儿童养护中心,专门为被遗弃的残疾儿童打造温馨港湾。作为莆田市委、市政府民生3个“十大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约4300万元,建筑面积达6528平方米,内设特教室、康复室、活动室、中医理疗室、诊所以及生活区等,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护理员,可容纳180名孤弃儿童并为他们提供养育、康复、教育、医疗和社会工作等服务。
走进大楼一层,窗明几净、配色温馨,小桌小椅排列整齐。走廊上,几名孩子正在活动嬉戏。
7岁的秋瞳是白化病儿童,他有着独特的白色睫毛、浅色瞳孔,因为皮肤敏感,轻微的擦碰都会让他留下红印;修杰是整个一层的大哥哥,也是一名“唐宝”,他不说话,却会紧紧牵着暴躁多动的秋瞳,二人形影不离。
10岁的土土是个重度脑瘫患者,命运没有给她健康的身体,却赋予了她坚韧乐观的个性,见到来客,土土用唯一能动的双手,笑着打招呼,随后继续待在小床上看她最爱的少儿节目。
一旁,中心养护部责任人林霞和工作人员寸步不离地守着他们。
这里共有47名这样的少年儿童,孩子们稚嫩的面孔、患病的身体,常常让林霞感到压抑心疼,她和同事们24小时轮流值守看护。“夜里其实比白天辛苦,身体弱的孩子经常半夜发烧、发病,部分孩子半夜精神亢奋不睡觉,有时也挺折腾。”林霞坦言道,作为一个二胎妈妈,她更多的精力都在中心的孩子身上。
“孩子们本身身体有缺陷,免疫力低下,又不会正常表达,疼痛不适仅能通过肢体、表情和呻吟来表现,病情诊断难。”林霞告诉记者,中心对这里的孩子实施“一人一策”,除了分类施治,很多长期用药的小病人都有一本厚厚的记录本,便于就医时医生查阅。
57岁的护理员陈爱春负责二楼小朋友们的生活起居。她把房间内外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陈爱春说,自己干过服务员、做过保洁员,也在医院待了一段时间,手脚麻利能吃苦,为孩子们清理屎尿、洗衣打扫、擦身洗澡,都不在话下。
2021年起,孩子们每年可以在福德医院享受免费的体检与治疗,特教学校也会两周一次送教上门。但是,这些孩子需要的健康养护、专业教育还远远不够。
“目前村里的活动中心、运动场、幼儿园、住宅等健康儿童需要的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全,养护中心也已启用,但中心适配残障儿童的养护设施、医疗设备仍有不足。接下来,希望有更多的政策经费支持、爱心企业关注,助力补齐儿童村残障儿童养护短板,进一步打造集养、教、治、康、社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中国莆田SOS儿童村医护科科长黄宇红对记者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让每个孩子成长亦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