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三十载温暖一座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
——纪念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30周年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一个耳熟能详的慈善组织,走过30年。
诞生于1994年5月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由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文明办和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经上海市社会组织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坚持扶贫济困与净化心灵并重,坚持“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理念,致力于发掘慈善资源,实施项目资助,传播慈善理念,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广泛动员民众和团体参与。
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沉淀,其“朋友圈”不断扩大,慈善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上海城市温度的直观体现。截至2023年12月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累计总收入189亿元,累计总支出153亿元,通过各类慈善救助项目的实施,受益人数累计约5050万人次。
“三十年一晃如梭,见证了无数梦想,播种下无数希望,收获了无数甘甜。”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慈善公益现代化的转型之路上,未来市慈善基金会将与更多同伴,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助共建的慈善公益共同体,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慈善文化洒遍城市每个角落
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长三角慈善一体化……慈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中,处处有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身影——跨前一步主动作为,结合上海实际情况,聚焦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灾难援助等,为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积极贡献。于是便有了“万人捐帮万家”“温暖送三岛”“大病救助”“慈善助学”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资助项目。
近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更是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仅2018年至2022年五年间,就实施精准扶贫及对口援建类项目共2675个,资助总额达8.84亿元,受益人次达334万。
面对突发的各种灾害事件,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主动开展募捐,整合联动各方资源,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各类援助项目,有力支援灾区人民并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活动、项目只是载体,更重要的是传播慈善文化。持续主办30届“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在每年岁末年初来到市民群众身边,掀起“全城慈善”浪潮。随着联合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增强,活动时间也逐渐扩充为持续月余,成为“慈善季”,品牌内涵不断扩大,各类活动多达几百项,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由此,还孕育出爱心全天大放送、慈善音乐会、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等品牌活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开展上海市“慈善之星”“慈善箴言”等宣传选树活动,开展慈善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楼宇活动,让慈善文化洒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17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牵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等组织,每年举办“上海慈善论坛”,推进慈善普法宣传和理论研究。2018年开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牵头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慈善一体化发展机制和长三角慈善媒体传播矩阵,设立了慈善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开展了长三角“慈善之星”推选、落地了慈善一体化资助项目、组建长三角慈善专家智库等。
他们希望:以慈善立言、慈善立德、慈善立行的创新精神,打造上海慈善文化名片,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贡献应有之力。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0年来,上海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也不断寻求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工具创新、运作方式创新,寻求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从“解困济贫”向“助引人生之路”“济困与净化心灵相结合”转变。
但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30年来,慈善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已形成9大类62个小类集群众性、互动性、成长性、系统性、传播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慈善品牌体系。“放飞希望”“点亮心愿”“姐妹情”“花儿绽放”“多彩晚霞”等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慈善传统品牌巩固发展。上海市首单股权捐赠、首单慈善信托也出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实践探索。
爱心窗口每天都有感人故事的发生:孩子生日当天,在家长陪同下前来捐赠;国庆佳节,老党员捐出特殊党费……献爱心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纪念方式。近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依托市、区两级爱心窗口,形成365天全年无休的“凡人善举”服务品牌。还邀请劳动模范、上港球星、曲艺明星等各界代表作为窗口志愿者参与服务,爱心力量的辐射面不断扩展。
慈善服务也在社区扎根。从1994年在长宁区设立第一家区级代表处,至2002年遍布全市16个区,慈善的种子一路撒播。各区代表处扎根社区,立足实际,整合资源,设立社区基金,下沉慈善项目,通过运营社区慈善超市,开展助老扶残、大病救助、托幼助学、乡村发展等各类慈善服务项目,让更多社区群众从中受益。
同时,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紧贴慈善救助对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慈善志愿服务。早在2005年,基金会就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合作成立上海慈善志愿者服务总队。截至目前,备案的慈善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228支,注册的慈善志愿者达到了7.7万余人。他们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慈善超市、高校等为平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服务。“时代在变,慈善参与方式与时俱进,但我们普通人的心意不变。”
法治阳光滋养慈善正能量
30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始终把公信力视为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在行善和治会过程中,坚守法治原则,追求“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专业、更加高效”,以“透明度高,诚信度好,公信力强”为自我要求,积极推动阳光慈善、法治慈善。
更加规范。首先是治理规范,基金会坚持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秘书处执行的法人治理机构,这保障了各项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其次是运作规范,为基金会每届理事会换届后都会进行全面的梳理评估,制定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并逐年落实。
更加透明。事实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1994年成立之初,就把公开透明作为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三方审计制度,每年在权威媒体公开财务审计报告;其组织实施的品牌活动和重大项目,都会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化建设为慈善赋能,自2010年基金会开始就着手信息化建设,先后建成系统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2021年启动数字化升级,2022年7月电子票据系统上线启用。
更加专业。以专项基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不断提高项目开发设计、募捐活动策划、项目执行、捐赠人服务和绩效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
更加高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专门设立合规风控部,对资助的各类公益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确保项目实施是公正、透明、有效的。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第一批获得“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的社会组织;是第一批获得民政部5A级称号、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品牌社会组织”的基金会之一;是连续八届的“上海市文明单位”;多次获得“中华慈善奖”“上海慈善奖”以及“榜样基金会”等荣誉称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三十载温暖一座城:聚社会之善,成社会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