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三国,说《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故事看多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三国那些位高权重、手握重兵的大人物,往往以谦逊与和善的面目出现,而一些小角色、边缘人物却常常展现出“所谓的小聪明”和“强烈的攻击性”,实在令人不禁就会去思考,为何他们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呢,这究竟是何故?
以刘备为例,刘备应该是三国最谦逊的人了!作为一代枭雄,汉末刘皇叔,他在乱世之中,自成一方霸业。然而,在面对曹操这超级强敌时,他却能放下身段,虚心纳谏,甚至与孙权结盟共抗外敌。这种姿态的转变,并非是他软弱无能,而是他深知在争霸过程中,温和与和善往往比盛气凌人更能赢得人心,更能为自己谋求利益。
还有,当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三顾茅庐故事,更说明刘备的谦逊和低姿态,要知道,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比诸葛亮要大20岁,那时的诸葛亮正是27岁的小伙子,而刘备当时已经是47岁了。一个大20岁的皇叔居然去请一个小20岁的村夫当军师,刘备这身段要放得多低,这是多谦逊的一个动作!
相反,那些小角色、边缘人物,如杨修、祢衡等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常常因为过于张扬喜欢耍所谓的小聪明、喜欢挑刺而遭到排挤甚至杀身之祸。他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在这个三国乱世里,人情世故往往比单纯的能力更加重要。
三国最善于耍“小聪明”的人,无疑就是杨修了,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杨修的“阔字”故事和“鸡肋”故事。
在“阔字”故事中,曹操检查工程,啥也没说,走的时候曹操只是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就离开了。
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杨修忍不住就说了,丞相是嫌门太“阔”了,因为他是在“门中写一个活字”,那不就是“阔”字吗?工匠们于是就将门改窄。
而在“鸡肋”故事中,曹操夜间口传“鸡肋”为号,杨修便知道曹操已有退兵之意,于是他开始收拾行装,并告诉其他人也早做准备,人家问为什么?他说,丞相以“鸡肋”为口令。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然而,杨修所谓的小聪明最终却导致了他的悲剧,最后他被曹操冠以“泄露教言,交关诸侯”的罪名而被处死。
祢衡,同样是才华横溢的人物,与杨修、孔融关系甚好。他性格刚烈,言辞锋利,对世事常有独到的见解。然而,这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在三国那个动荡的时期,言论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祸端。祢衡曾赞誉杨修和孔融二人,但最终他们三人都因言论不当被杀。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那些行业大佬、领域精英,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往往还保持着谦逊和善的作风,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而那些喜欢质疑、挑刺和善耍小聪明的小角色,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地,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立足。
因此,我们不妨从《三国演义》中汲取智慧,用更加成熟、更加圆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那个“没有攻击性,让人感觉舒服”的人,也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说三国故事:三国最谦逊的人和最“善耍小聪明”的人,那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