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六盘水日报
稻香鱼肥一田双丰收
——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党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小记
□罗定冯赵勖英
时下正值稻谷秋收季节,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60亩水稻也进入成熟期,层层稻浪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站在田边,整片稻谷清香扑面,稻田里肥美的鱼儿悠然游动,农户们正热火朝天收割稻谷(如图)。昔日这片撂荒的“水淹坝”,如今已蝶变成了“鱼米之乡”,现场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发展产业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条件。近年来,田坝村党支部立足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企业经营水稻种植,将昔日的“水淹坝”变成“丰收田”,实现“一田双收”,稻谷香、鱼儿肥,在助力当地村民增收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积累,为该村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子。
“说实话,当初听说要复种‘水淹坝’,我们还没信心。”田坝村八组村民许明丽兴奋地说:“现在不仅种起来了,而且收成还不错!”面对金黄的稻谷,许明丽说,脚下这片地此前长期被水淹没,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淹坝”,一度成为治理难题,加上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村里的许多田土撂荒,令人可惜。
这片“水淹坝”之所以能变成今天的“丰产田”,还得从田坝村党支部的党建引领工作说起。
去年春季,钟山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龚德林被组织派驻田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在走访中了解到,田坝村曾有过出产优质大米的历史,于是他与村支两委商量后,决定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盘活闲置的田土资源,将撂荒的“水淹坝”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说干就干。村支“两委”立即召开群众会,此举也得到群众大力支持,从而引进贵州相遇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相遇家庭农场”),流转“水淹坝”实行“稻田+”种养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实行“稻鱼共生”。
“公司一次性先支付5年的土地流转费,签订流转协议15年,每5年在原来的费用基础上增加100元,协议一签订便立即付款。”相遇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兴俊说:“同时公司承诺用工优先考虑流转土地的农户,尤其重点考虑脱贫户。”
目前,流转土地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金黄色的稻谷随风起伏,稻浪滚滚,“水淹坝”已褪去昔日的荒凉,披上了金装,洋溢着丰收喜人景象。
“我们种的品种是泰国香米,用山泉水种植,因其品质好,目前全被预订完了。”龚德林自豪地说。
相遇家庭农场在耕种优质水稻的同时,科学规划,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牛蛙、黄鳝等水产品,确保稻田被充分利用。“这是正宗的有机稻,无公害。”张兴俊指着水稻说:“因稻田里养鱼苗,为避免农药、肥料伤害鱼苗,我们从不打农药,也没放任何化肥。”
昔日“水淹坝”,今变“丰收田”。如今田坝村的60亩稻田,预计年产稻谷20000多斤,养鱼10000多尾、牛蛙20000多只、黄鳝10000多条。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带动农户就业130户,其中脱贫群众32户,解决务工300余人次,实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3万元。
“今冬明春,我们还准备将周围撂荒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公司,在田坝村开发四季都能采摘的农事体验项目,让当地农户既可得到土地流转费,也可就近务工增加收入。”谈及下一步打算,龚德林信心满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稻香鱼肥 一田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