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垂青史话功牌
懋勤轩三迤掌故
功牌过去是帝王或政府官员用于赏赐立功人员的东西。明代功牌,多以金银为之,在表彰功绩的同时,也具有赏赐金银的作用。一般分为一、二、三等,其中一等称奇功、二等称头功、三等称协力。
由于它们中的绝大部份会被当作银钱使用,所以传世极罕,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明确的使用记载。
(2016年前后,四川彭山县发现的张献忠赏功银牌)
清代,功牌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化,出现了三种形式:
1、与明代性质相同的金、银质功牌,这一类形类广泛应用于战后赏赐;三年大阅中赏赐表现优异者;办事勤恳、工作表现优异者......
2、清代官府公文中有“牌”这一种下行公文,如“令牌”、“宪牌”、“信牌”等,而专门用于表彰、记录功绩的牌文则称之为“功牌”。
这种功牌出现于清初,当时规定八旗官兵有军功则议叙。掌八旗议叙的机关为兵部,凡议叙军功,行间将帅著有劳绩有特旨优叙的。由兵部复议奏请随时酌定。一般兵丁和将领则由统兵将帅根据官兵勤劳情形,分别等第造册报与兵部,兵部核其实,给予功牌。若有应授爵者,咨送吏部授爵。按其功牌等第授职应注册者,由兵部注册。其不及功加者给予纪录,纪录注册也由兵部负责。从此开始,用于表彰功绩,同时授予官职的“功牌”这一公文形式正式出现。凡获得此功牌者,即可得到对应品级的顶戴、官职。
顺治九年,申请功牌的时间为军功凯旋之日,如果在已定等级之后,或称前功遗忘,再行请给;或称前次未经请给,欲俟后得功牌并请,或称因事耽误者,均不准行。若果在请功之先,实系因公差遣,许统兵大臣及该管官开明缘由,送部注册,俟竣日请功。
当时的功牌以紫绫为面,有洁白厚纸裱衬一层为里,四边雕印螭纹,内注明功绩等次,凡填功绩及年月处即用兵部砂印钤记,并编次号数,覆对给发。
这种功牌共分为五等,一等功牌长六尺六寸五分;二等功牌长三尺三寸五分;三等功牌长三尺五分;四等功牌长二尺八寸五分;五等功牌长二尺六寸五分。其宽均为五寸五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鉴于以前功牌式样太长,不便携带、保存,奏准了改定功牌式样,比原来功牌长度大为缩短,其宽度不变。如一等功牌长二尺八寸;二等者长二尺四寸;三等者二尺二寸;四等者长二尺;五等者长一尺八寸。此外,破阵、攻城、夺舟、招降四项专条议叙而给予八旗官兵功牌者,一律于牌上注明某功字样,并将积两功牌或若干功牌即准授职之处皆注明定制,不与其他五等军功功牌一律计算。
亁隆时期,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及征缅、征安南诸役,功牌发放的数量大为增加,所以其制作工艺、材质、样式开始变化,与其它牌文样式相同的纸质功牌开始出现。
(乾隆三十一年云贵总督刘藻颁给元江土目杨世仁的功牌)
咸丰、同治以后,由于战乱颇发,功牌的赏赐也越来越滥,成为朝廷与地方官府弥补军饷匮乏、鼓励军士奋勇杀敌的一种工具。
此时的功牌样式与各衙门牌文相同,印刷或绘制有边框,内容则记录因何功绩、给予何等品级官职及相关内容。它们因授予官品不同而称为“某品功牌”(比如赏给五品顶戴者称为“五品功牌”),常见者有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这五种等级。下图中及我自己收藏的几种清代纸质功牌。
(咸丰九年云南提督褚克昌颁五品功牌)
(咸丰六年迤东道贾洪诏颁八品功牌)
(光绪三十三年维西教案时云贵总督丁振铎颁六品功牌)
(光绪二十九年栗地坪剿匪时,维西协副将颁六品功牌)
当然,清代获得功牌者,只是表明得到了相应品级的“军功出身”(如获六品功牌者,可称六品军功。),而要真正获得实缺,还必须走“兵部铨选”、“分省候补”等等程序。到了清末,由于滥赏军功,获得功牌者要想出任实职就更加困难了。
3、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被迫打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参与中国军、政、外交事务与各种实业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为了表彰他们对大清贡献,一种仿照西方各国勋章的金、银、铜制功牌在中国出现。
(网络上的清末金属功牌)
这种功牌材质上乘、设计、工艺精致,样式多类勋章,内容除了褒奖文字外,还常配上双龙、正龙、祥云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与装饰。不过这种功牌一般只颁给外籍人员,国人得到者少之又少。
辛亥革命之初,各地军政府与革命政权也曾使用纸质、金属功牌,用于表彰立功人员。民国肇建以后,随着军功制度的国际化改革,有着五百余年历史的功牌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唐继尧等地方军阀还曾短暂使用过一段时间。当时,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依旧保留着以金属功牌赏赐下属的习惯,直到新中国成立、土司制度废除才彻底终结。
(民国三年云南都督唐继尧颁六品功牌)
(民国十一年靖国联军总司令部颁六等功牌)
(班洪土司制作的银质功牌)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新闻 » 懋勤轩三迤掌故:功垂青史话功牌